首页 资讯 要情 新政 热评 三权 特别关注 特产特养特业 乡村振兴 智慧新农

热评

旗下栏目:

实现农业现代化 需要培养高素质农民科技人才

来源:中国吉林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14
摘要: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40年之际,来自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务院扶贫办等17个联合办学部门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在北京召开座谈会。据悉,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万人,直接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11万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40年之际,来自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务院扶贫办等17个联合办学部门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在北京召开座谈会。据悉,“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万人,直接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11万人,涉农高等职业教育首次面向农民扩招3.5万人,全国农民教育整体迈上新台阶。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约2254万人,其中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农民是农村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把规模庞大的农民群体从“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将决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和进程,毫无疑问,要破此题,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是最好的办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40年来,累计制播广播电视节目3万多小时,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亿人次,培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农民近600万人,系统培训农民3000多万人。中央农广校已发展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力量、“三农”政策宣传的重要窗口、农村农民服务的有效渠道,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民,推广了一批先进实用技术,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为更广泛地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了启迪作用。

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现代化是支撑。把农业做成现代产业,需要农业科技注入动力,与之相关联的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换言之,无论是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还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既是推广者,更是实践者,必须掌握基本的农业科技知识,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素质。农业现代化,不是传统耕作方式从人工走向机械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全方位、全领域、全链条的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带来的不仅是观念上的更新换代,也要求他们做到行动上的与时俱进。这是发展大势,也是时代所需。我们应当看到,对高素质农民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立足于田间地头但不能局限于田间地头,只有不断知识扩容才能把思路谋划在发展前面。

着眼高素质,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业的现代化也是农民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加强对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从“能用”向“会用”迈进,促进科技素质的提升,更好地满足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技术要求,以此产生更多的种养大户、农机作业能手、科技示范户,让每个农民都挑上科技增收的“金扁担”,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建设。

着眼高素质,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现代化,越来越向规范化、工程化方向迈进。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形成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与之相适应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区改造、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圩区综合治理、小型泵站改造、小农桥改造等水利建设,提高农业工程防灾减灾能力。从更高层次看,农业现代化更需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依托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智慧农业试验基地和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在研究应用上取得新突破,这就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土专家”“田秀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助力国家现代农业建设,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把培养高素质农民纳入重要日程,不仅要重视组织教育培训,还要研究提升素质的方式方法,形成多方合力、运转灵活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机制。要善于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大力探索实践“菜单式”培训农民新模式,进行农学结合、工学交替、学时累进模式“分段培养”,建立从培训到培育的长效机制,使农民教育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短板,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责任编辑:
0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