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产业 资源 市场 专栏 图片 新型城镇化 扶贫攻坚

全域商贸行情

旗下栏目:

百万志愿者奔赴四川 大地震写就中国志愿者元年

来源:新华网 作者: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8-06-04
摘要:6月1日,在四川绵阳九州体育馆受灾民众安置区,儿童在节日为志愿者带上红领巾。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就在你我身边,也许是百货商场的售货员,也许是学校里的清洁工,还可能是化工厂的技术工人;地震发生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头一次向单位请假
   6月1日,在四川绵阳九州体育馆受灾民众安置区,儿童在节日为志愿者带上红领巾。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就在你我身边,也许是百货商场的售货员,也许是学校里的清洁工,还可能是化工厂的技术工人;地震发生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头一次向单位请假,目的是为了奔赴灾区,去救助素不相识的灾区群众;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医疗、心理救助、救援等专业技能,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是收货发货,就是给灾民们盛饭,做着最琐碎的事。尽管灾区生活艰苦、余震不断,但志愿者却仍然以数十万的规模活跃在这里,令世界为之震动瞩目。     

   

 有人说,今年是中国的“志愿者元年”;有人说,这是志愿者首次集中亮相;还有人说,这是中国建设公民社会的标志之一。正因如此,人们也得以对民间公益力量以及其所能产生的巨大功用,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读。众多赞誉之下,他们仍然忙碌在灾区一线,演绎一个又一个无私、有情的故事……看来,“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全力支援灾区的写照。

    或许,若干年后,人们会发现,这次大规模的救灾,既是志愿者的集体亮相,更是一次对这个群体的检阅和考验。

    (据新华社、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李颖、曾向荣报道)

    57岁的四川绵阳志愿者胡开华,逃过了5月12日的大地震,14日却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灾民安置点,16日离开了人世,成为此次地震中第一个倒在志愿者岗位上的人。“我在九洲体育馆,忙得很,这边灾民太多,听不清楚,不和你说了。”这是胡开华留给家人最后的一句话。

    当胡开华在九洲体育馆忙碌时,内蒙古的汪大珍单枪匹马,从鄂尔多斯转了几趟车赶到了绵阳。汪大珍原籍绵阳,这次,她特地请了10天假。汪大珍回绵阳的理由很充足,她的女儿在绵阳上学。当得知女儿和父母安然无恙,汪大珍选择了留在绵阳,当一名志愿者。

    几十万志愿者奔赴四川

    “地震发生后,我天天看电视,看到最后实在受不了了。我决定一定要到灾区做些什么。”没有组织、没有同伴、没有专业救护技能,汪大珍跑到了绵阳市民政局,后来又找到了志愿者协会,最后被安排收发物资。5月30日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还没有回家看望过父母。

    “我第一次做志愿者。”十几天来,汪大珍每天7时多开始工作,然后一直忙到晚上一两点钟。“不管什么余震不余震,回去就想睡觉。”

    汪大珍并不孤单,她的同伴们来自全国各地,广州、北京、上海、江苏的都有。

    事实上,地震后短短几个小时,网络上就涌出了多个志愿者群,随着灾情的加重,志愿者群的数量越来越多。广州网友“花揪树”在地震的第二天就加入了两个志愿者群,报名去参加志愿者。她说:“一开始要医护人员,但没过多久,就通知说报名的人太多,暂停组织去灾区了。”

    有媒体报道称,截至5月底,大约有20万志愿者、数百支志愿者队伍在灾区援助。

 

    一个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则估计,志愿者的规模多达上百万,他们年龄不一,组成不一。在成都通往各个灾区的路上,挂着横幅、打着旗帜、运送物资的志愿者车队随处可见,甚至在狭窄的山道上造成交通堵塞。

    就地组队投入工作

    直属于当地团委的志愿者协会,成为了外来志愿者的停靠站和临时组织点。正是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组织,在抗灾之时,拼成了一张临时的志愿者网络。但庞大的志愿者群体,给当地基层志愿者协会的组织工作带来了挑战。

    涂文兴是绵阳一家化工厂的普通职工,也是绵阳市志愿者协会的积极分子。据他介绍,这次抗震救灾,绵阳志愿者协会前后共接待了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十五六岁。

    前几天,涂文兴几乎是24小时连续工作。白天,他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搬运物资。晚上,则要在救援指挥部前面的广场上值班,这里是协会的接待点,即使到了深夜,也会有志愿者从外地赶来。涂文兴要安排他们的吃饭、住宿。“在这里没有领导,没有职务,一切自愿。”涂文兴说。

    “是团队的,我们就直接派任务,单个儿的就组队。男生就去搬运物资,女生就清点物资。”时间紧迫,涂文兴分配任务的标准也很简单,“来了就登记,没有好大要求。”而之所以要登记,涂文兴解释,主要作用是为了将来写感谢信,“灾区人民会记住他们的”。

    合理配置资源成难题

    与一些参与医疗、心理救援的志愿者不同,不少志愿者并不一定具备专业的技能。有些志愿者赶到四川后,发现并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只好选择离开。

    此外,有部分志愿者没有准备足够的干粮和饮用水,导致给当地部分灾民带来负担。

    就算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同样也需要专业的态度。“没被地震震死的,烦也被烦死了。”一位高二男生这样抱怨。地震灾难后,他已经收到了各种心理援助团队的5份调查问卷,问卷上甚至有这样的问题:“你的父亲(母亲)是否吸烟?”“你的父亲(母亲)是否酗酒?”

    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分析教授申荷永是一名心理志愿者,在他看来,这些问题非常不可理喻。“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去世了,这种问题无疑会刺激到他们。”申荷永说。“一些心理救助团队只呆一两天,来不及和孩子们建立信任的关系就走了”。

    他认为:“志愿者一开始可能受英雄情结鼓舞,大概会坚持3周左右。到了第二阶段,一部分志愿者会感觉无助。第三个阶段,部分志愿者可能会体力不支,而且会出现资金困难。”

    事实上,面对大量涌来的志愿者,如何合理地配置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议题。

    不久前,四川省有关部门在对从事救灾工作志愿者表示感谢的同时,也指出目前伤员救治、灾民安置工作繁重,灾民需平复心绪,恳请志愿者另择时机前来。

    仅爱心和热情不够

    段德峰,一个香港救援机构中国部新闻发言人。他介绍说,该机构此次参与救灾的人员长驻灾区的有15个。

    段德峰在灾区遇见了许多志愿者,他们有开宝马、奔驰的,有退伍军人,还有纪录片拍摄者。“这次志愿者参与的热情和能量之大,的确值得关注。”他说。

    在段德峰看来,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做志愿者,都应当被看成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这是一种不收取回报,但要提供专业的服务。“这就需要志愿者本身有专业技巧和相关经验,不是仅凭爱心和热情就可以的。”他表示。

    段德峰见过许多志愿者,有的是三两个朋友一起,没想太多,也没有目标。“这种热情是必须肯定的。”这些志愿者到了当地,可能在报纸看到当地需要人,或者直接到医院去问,但如果都这样,资源利用效率会很差。“一开始的时候,这些没有目的的志愿者工作会占用灾区资源,因为灾区交通、食物会比较匮乏。”

    志愿服务也需制度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段德峰认为,最重要的是管理,要有良好的分工。但国内缺少相关的针对志愿者的培训。

    在段德峰看来,分配物资这样一件

责任编辑:广州日报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