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搞特色小镇没什么好担忧的
最近有记者问我三件事:
第一、特色小镇这么热,开发商一拥而上,是否值得担忧?
当然不值得。之前国家还提过美丽乡村建设,没有一个开发商响应;现在好不容易一个政策让所有开发商都心痒不止,却要担心。这个逻辑是不对的。
第二、如果特色小镇长大了,会不会就失去了小镇的特色了?
我想说如果你的小镇长成了一个中型城市,这说明你的选址非常正确。如同我们公司一位同事被提拔为营销副总,后来营销副总太能干,自己成立了代理公司单干了,说明这个人很有营销能力,选他选对了。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名镇:河南的朱仙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湖北的汉口镇。现在这四大名镇有三个都长成了中型或大型城市,你能说这三个选址都错了,只有朱仙镇选址对了吗?这恰恰说明的是从宋朝就是名镇的朱仙镇发展得有问题。
第三、一旦特色小镇一哄而上会不会造成浪费资源?
但这浪费的也是开发商的资源。不做特色小镇老百姓什么都得不到,但即使开发商建了许多设施特色小镇没有建起来,至少还给百姓留下了基础设施和配套。我们要想的是怎么利用这个政策,把事情做得更好。
说到这儿,我们要讨论:如果一个特色小镇交到我们手上,我们怎么能把这个事做成?
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小镇都能成功——能够成功的小镇只会是少数!
现在许多人说特色小镇,都是拿欧美的逻辑在说中国,说德国的中小城市活得很好。但德国的小镇活得很好不代表中国能做好。
中国并不具备没有特色的小城镇长大的逻辑。
之所以提特色小城镇而不是小城镇的逻辑是,有特色的小城镇不一定活,没特色的小镇一定会死。
中国的规划级配做得不好,与此相对,大家普遍认为规划级配搞得最好的是德国。
德国一共八千多万人口,一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只有四个半,其中80%的人生活在5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里。这其中,又有80%的人生活在2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这个配置非常合理。
但是,我们学习德国忽略了一件事:在德国人眼里,城市级配如此是很大的缺点。换言之,德国人认为德国并不是城市级配搞得好,而是没有特别大的城市。当年两德合并的时候,定都柏林。法国人出来抗议,抗议的不是两德合并,而是定都柏林——只要定都柏林,德国又会把柏林做大。
时任法国总统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定都柏林,不出20年欧洲又会是德国的欧洲。”这句话其实没有说错。大家去德国不妨去科布伦茨的德国角,威廉一世雕塑底下写着这么一句话:“只有统一,才能强大。”整个德国是重视讲统一的。
看《格林童话》的都知道,里面遍地都是王子公主,嫁给王子听起来好像很幸福。其实在神圣罗马帝国时代,一个国王就相当于中国的一个镇长,而且不是大镇的镇长。嫁给神圣罗马帝国的王子相当于嫁给中国一个镇长的儿子,好像也没有特别幸福。当时的德国在不大的领土面积上分了314个邦国,构成了今天德国的300多个大中小城市。一直到今天为止,它的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都很有城邦意识。
什么叫城邦意识?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徽、城旗、城歌、传说、教堂、球队,这就是城邦意识。
喜欢德甲的人知道德国有一个城市——门兴(格拉德)巴赫。城区人口只有8万,但这里的城区有电车和轻轨。我曾经问他们的规划局局长,靠八万人支撑的轻轨肯定是赔钱的,年年赔为什么要开它?规划局长说,我们门兴巴赫是老牌德甲队。养德甲队更花钱还是养轻轨更花钱?当然是德甲队!我们都养得起德甲队,养个轻轨有何难呢。
门兴巴赫的小学课本中就印着这么一句话:“我是门兴巴赫人,门兴巴赫是我的家乡,是世界最美丽的地方,这辈子我哪里都不去,我要世世代代生活在我的家乡。”这就是城邦意识,就是爱家乡胜过爱中央。
为什么只有城邦意识才能让小城市长大?道理很简单,因为小城市的医院和学校无论如何是比不过大城市的,只有大城市才能养出最好的学校和医院。
北京的三级甲等以上医院40%的病人来自外地,每天仅看病一项造成的流动人口高达188万人。我老家是山东的,有一个卫生厅的官员和我们山东人说,山东的医院并不比北京差很多,最多有20%的差异。下面跟帖的网友纷纷回帖说我们很可能就死在这20%上。所以说大城市的医疗一定比中小城市好。
但如果一个人就是愿意生活在小城市不去大城市,一定不是利益的考量而是情感的考量。而这种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天天洗脑。但这个事情在中国是不允许的——中国的城市是不允许有自己的城徽、城旗、城歌的。
1997年11月18日,国务院发表《关于禁止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通知》,要求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要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在中国第一需要的意识是家国意识或者家国情怀,你是哪儿人不重要,你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在这个逻辑下,中国大城市的长大是以部分小城镇的衰退为代价的。
美国的华裔史学家王国斌说过一句话:“欧洲从未丧失其多国体系,而中国则未能真正经历过永久的分裂。”
在祖国实现统一的大目标之下,一切问题都应该为它让步。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一笔的巨大的遗产,因此维护统一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没有城邦意识。我举个例子,抗日战争这个事从地域上跟四川有关系吗?没关系。四川人抗日积极吗?非常积极。380万川军出川抗战,走到山东的台儿庄浴血奋战。当年的四川人为了山东的子弟流血牺牲,四川人觉得正常吗?正常。后来四川地震了,广东、山东等各地援助四川建设,广东人和山东人觉得正常吗?也正常。为什么?因为大家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
这个逻辑是中国赖以生存最重要的精神底线,任何人是不能触犯这个精神底线的。
有一利必有一弊,只要维护了这个精神底线,就要牺牲很多地方利益。在中国,中央意识是一直要强化的,这是核心意识,而地方意识肯定要被弱化。
因此,中国不具备中小城市长大的精神土壤。但是这里面要想让它长大,必须得做特殊的工作。
即使是德国这种有314个城邦的国家今天也遇到了问题。两德合并之后,柏林长成为一个480万人的城市,每年都要拉3万人过来,这就等于死掉10个3000人的小城市。所以我想和大家说,在中央制的国家中,大城市人口聚集,小城市落后是必然的。
欧美之后我们看亚洲,日本做的特色小镇更多是拯救性的工作。更典型的是韩国,刚刚被弹劾的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总统很早提出过“新村运动”,让每个村子都变好。干了半天发现没戏,整个政策像撒胡椒面一样,还是要重点突破。现在韩国有一系列小镇,海南有滨海产业小镇、平昌有运动休养小镇、锦山有人参草药小镇。我们今天要走的路,和韩国昨天要走的路是一模一样的。韩国的这条路对中国很有启迪,因为它的政体和家国情怀跟中国类似。
但一定要立足于两件事:
第一,中国大城市的成长是以部分小城市的衰退为代价的。
第二,要想全面复兴农村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挑一些重点。
为什么不能把小镇单纯看作是农村的升级版?因为我们搞过农村的升级版。我们现在忽略了一个词“美丽乡村”,当时搞美丽乡村花了很多钱,比特色小镇花的钱多得多。全国的乡村每个村子都拿到了上级的拨款,让每家每户的农民花钱去整一整,把村子涂脂抹粉,但出现的结果就是——绝大多数的乡村确实比以前好看一点,漂亮的程度对于村民过日子已经有点过了,但无法把当地的村民留在村子里。
相反,今年的春运很多农民工由于一件事不愿意回老家过年,知道什么原因吗?没有WiFi!这个成了很多人不愿回家过年的理由。而且没有wifi就没有自信,现在很多人的自信是从朋友圈来的。而且就算这些小镇漆刷得好、颜色涂得好,也不会吸引人到这里旅游,并产生额外的消费。
特色小镇与传统的农村升级,有两方面的不同。首先,特色小镇做成了它确实能安置就业;其次,特色小镇做成了确实会有人到这边来旅游,这个事是极为重要。
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因此现在提出要把特色小镇当作内生动力,当作国家城镇化的发展途径。在这个逻辑下,开发商做特色小镇要慎重落子。
为什么很多的地产公司都愿意做特色小镇,哪怕过去做产业新城也成立了特色小镇部门?因为产业新城是一个大循环,而特色小镇是小循环,小循环能够做到“短平快”,可以把与政府的谈判周期缩短。你做一个产业新城,需要分析:做这个产业还是那个产业。举个例子,一个产业新城要做机械电子、汽车制造、模具,已经确定了三类产业,但只因为最后不确定要不要做生物科技就谈判了很久。
但是特色小镇往往去拿地的时候,这个特色小镇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本地特色,没啥好纠结的;而且这个定位一定是锐利化的,不会定好几个产业。确定了机械电子就可以只做机械电子,我就是把这个核心产业做到底,定位好做,规划也好做。
“有限”是特色小镇打造的关键,也是魅力的关键。它是在有限产业下吸引有限的人群,用有限的打造手法形成有限规模的逻辑。现在很多开发商宁可把一个产业新城拆分成三四个特色小镇,这样它每一个小镇运作的确定性都大幅增强,这就是特色小镇现在骤然增多的原因。
现在甚至有人提到要利用特色小镇的思维做旧城改造,我觉得中国人的创造力是非常厉害的。
特色小镇要成功,有四大要素非常重要。
1靠城市,这是最重要的事
只要离都市近,尤其离大都市近,哪怕特色不是特别鲜明也值得大家去投资。旅游资源中真正能赚到城市钱的,并不是资源绝对好(但)离大城市绝对远的,而是资源相对好(同时)离大城市绝对近的。
因为只要你拿大都市周边的地,你拿到的就是大都市的一部分。比如北京和雄安之间要做特色小镇,其实你拿到的就是大北京的一部分。南边的雄安是大都市,北边的北京是大都市,这中间的小镇即使没什么特色也要拿,为什么呢?因为北京周边是由北京带来的人群,这些人进不了北京的话就会来这些周边地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燕郊,燕郊的成功不是因为燕郊有魅力,而是因为北京有魅力。很多人在北京买不起房跑到燕郊区买房,然后收到一条短信:“河北移动欢迎你”。所以北京、上海周边都有很多小镇,这就是后花园的逻辑。
换个说法,野三坡和九寨沟,哪个漂亮?绝对是九寨沟。但哪个赚了更多北京人的钱呢?野三坡。
对一个北京人来说,去九寨沟以一生多少次衡量,去野三坡是以一年多少次来衡量。因此在大城市周边有着一系列机会发展特色小镇。北京周围有基金小镇、机器人小镇、影视小镇、温泉小镇;上海周围也有一系列小镇。这些就是我说的,在大城市周边,跟大城市互动更加方便,也更强,这个是选址的第一个逻辑。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后这里一定是我们小镇的主战场,包含大武汉周边、大成都周边,这些都是小镇的密集地。
2强资源
如果你的小镇不靠近大城市,但是你有特别强的资源,也是没问题的。
比如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好时镇,做的是好时巧克力,每个人都吃好时巧克力,桌上就摆着巧克力。如果我们要做一个雀巢咖啡小镇也能做成,我们每个人都会喝雀巢咖啡。这种强资源是指有认知的强资源。但如果有一个玻璃厂,告诉你每罐雀巢咖啡的玻璃都是我们生产的,这个事就差点意思了,这个事没有认知。
浙江有很多小城镇都是依托产业做起来的,比如嵊州的领带、缙云的带锯床、瑞安的汽摩配件。但一定要注意,有资源和做成特色小镇不是一回事。
问一个最简单的逻辑,你们觉得嵊州的领带比较容易成为特色小镇还是缙云的带锯床更容易呢?当然是嵊州的领带。因为b2c的产业要比b2b更容易成功。浙江有个做袜业小镇,但你们觉得如果用做袜子的原料腈纶打造小镇能成功吗?工业中间产品要做相当困难,但是终端产品要做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某某原产地”,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原产地是种限定产品,别人去仿制也是做不出来的。比如说加拿大有龙虾小镇,还比如中国的阳澄湖,今天的阳澄湖大闸蟹已经是一个符号了。
我们今天吃到的大闸蟹分三类,一种是“学历教育”,一直长在这里;一种是“进修教育”,昨天还不在这里今天就到了阳澄湖;还有一种是“证书教育”,你都不用来了我们就认证你是阳澄湖的蟹了。
3有共识,这是超级重要的事
如果你这儿什么都没有,但你这儿是公认的董永故里,你觉得这个地方值得拿吗?当然值得!比如说我们前一段时间接过一个项目。
一个公司在北京房山准备做一个小镇,让我帮忙在两个备选小镇中二选一。那位老总刚开口和我说:“一个小镇是周口店,还有一个……”我就直接和那位老总说:“咱别还有一个,就周口店吧。”但这个老总说“你要知道,周口店的资源不丰富。”我想说:再不丰富它也是周口店,这个IP共识太强大了。
大家要知道,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传播越来越多,但咱们脑子里面的共识是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只会越来越少。
我说两个非常有意思的事。现在的春晚收视率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越来越低。春晚广告的收费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越来越高。为什么呢?因为相对收视率越来越高。你现在或许不再看春晚,但是别的节目你更不看了。春晚已经变成了让咱们十几亿华人到了某个时段一起坐下来一起干的唯一一件事。
今年的春晚我在我们公司搞了一次弹幕。后来大家纷纷表态:李总,我们今年一定要再找一个时间让你再搞一次弹幕。但到现在为止都没找得出时间,为什么?没有另外一个时间,我们全体的人坐下来去讨论同一个事。
大家说现在卡拉OK是越来越火还是越来越不火?不火。为什么?卡拉OK是什么地方?K歌的地方。什么叫K歌,你唱歌给我听,我唱歌给你听。以前的时候你唱的歌我会唱,我唱的歌你会唱。现在你唱的歌我完全不知道,我唱的你完全不知道。(在座各位)知道初音未来的请举手?初音未来是一个人造的声音,它唱过非常多的歌,它是不知疲倦的。初音未来是现在的一种虚拟偶像。对于年轻人来说,初音未来是极著名的,而对于老人来说根本不知道。
一言以蔽之,我们现在是越来越缺乏共识的时代,当我们越来越缺乏共识,那些已有的共识就变得极为值钱。
比方说山东五个省市在争夺西门庆的故乡——我觉得这个事不用笑,西门庆是一个名人,而且是有名的男人。在中国只要是一个共识就有人去争。天仙配里董永的“董永故里”,安徽的安庆、天柱山、当涂、江苏丹阳、金坛、东台、河南武陟、汝南、湖北孝感、山西万荣、山东博兴都在争。什么叫有共识,什么叫没共识?中国搞了很多旅游秀,哪些成功哪些不成功?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印象大红袍比较成功,然后没了!宋朝千古情也成功了。
还有一个特别不成功的就是万达搞的汉秀。那个是投入最多,请了太阳马戏团,什么都请了就是不成功。因为搞错一件事:我跑到你这儿来旅游,我没有时间听你讲新的故事。40分钟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看你把一个老故事用全新的方法进行诠释,这个或许还能接受;但是你要给我讲新故事断断不可以。
以我的一位师弟为例,他超级喜欢刘三姐,每天必看刘三姐。像刘三姐就是一个巨大的共识,现在管它叫IP,我们翻译叫知识产权。
罗振宇说:“世界越来越破碎,那些治愈破碎的力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值钱——这个力量我们称之为共同的认知。”
我觉得IP叫做共同的认知更合适。现在全国有20多个城市在争夺董永故里,我认为这个事情是值得争的。所以只要这个地方有共同认知的名人或者名事,我们就可以做成小镇。
4做旅游
成功的小镇不仅要选址准确,还一定要加旅游!小镇没有旅游是无法成功的。我们可以这么说,有旅游的小镇未必能成功,但是没有旅游的小镇是成功不了的。
以浙江的大唐袜艺小镇为例,什么样的叫袜子工厂,什么样的叫袜业小镇,这两者之间跨越的最重要的一步是旅游。一个工厂只是做袜子,没有人来参观,这是袜子工厂;来了游客并且带来一系列收入了,这个就叫袜业小镇,这是极重要的一个跨越。
旅游是特色小镇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是有的小镇以旅游为主,有的小镇把旅游当做辅助,但没有旅游的小镇是一定没戏的。
现在有的地方是“健康+旅游”,有的地方是“多元历史+旅游”,但不管怎么样,旅游是必须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