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聚贤镇和平村的试验田里,一片“高个子”水稻正迎风摇曳,长势喜人。这不是普通水稻,而是由中科院夏新界教授团队研发的“巨型稻6号”。今年3月,由遂宁市美宁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引进试种40亩,目前已进入灌浆末期,预计8月底将开镰收割。
与常规稻相比,这些稻株不仅身形高大、叶片宽阔,连稻穗都显得格外饱满。
“目前水稻长势非常好,株高1.8米—2.2米。”该公司种植技术员鲍纹介绍道,巨型稻平均分蘖达10至13株,其核心优势在于高产优质。预计单季亩产可达1000公斤左右,还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抗旱能力。
巨型稻的价值不仅限于稻谷本身。其高大粗壮的秸秆亩产可达3至5吨,是优质的牛羊青贮饲料来源,实现了资源的多重利用。凭借其高大株型、高光效和强抗逆性,巨型稻的单株有效穗数与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普通水稻,为四川丘区探索农业增产增效提供了新路径。
“通过将我们的种植技术和中科院的优质品种相结合,袁隆平院士描绘的‘禾下乘凉梦’正变为现实。”美宁农牧公司负责人万海林表示,“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提供技术辅导和推广标准化种植流程,为丘陵地区生产高产、高品质水稻打造一个可复制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