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农委黄挺 李银芬
在附近制鞋厂上班的儿子回来了,去食用菌基地做工的媳妇回来了,孙子也放学回来了,家住淮口镇农民集中居住区“洲城花园”的杨庆芳将丰盛的晚饭摆上了桌:炖鸭汤、麻辣鱼……饭菜的香味伴着快乐的交谈从窗户中飘出,幸福的一家其乐融融。
杨大妈家只是这幢楼中普通的一户。在工厂上班领工资、在水电气俱全的楼房里居住,在小区美丽的花园中散步,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是如今成都农村千家万户的缩影,而在30年前,这样的日子杨大妈做梦也没想到过。“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的变化太大了”。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终结;从农村税费改革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大力推进“三个集中”不断向纵深发展,各级各部门向“三农”的投入和倾斜加速上升,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各项政策体制正在加快“放活”,成都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民群众迎来了历史的春天。
从“各种各的”到规模经营的“大产业”——
工业之魂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从郫县安德镇到旁边的唐昌镇,一片片蔬菜生机勃勃。村民李加威正在自己的辣椒地里察看新品种“小红袍”的长势。“这些菜可不一般,听说香港人下了班都要坐火车到深圳去吃!”一个52岁的老农,10年前因为辛苦一年种的青菜才卖0.3元/公斤而到镇政府大吵大闹过的他,如今说话间却透着“洋”气。
李大爷的底气来源于他的“东家”——成都人开办的深圳巴蜀风饮食管理有限公司。这个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在深圳餐饮界赫赫有名,而他们的“秘诀”就在于郫县的基地。“去年我们就在这里建成川菜原辅材料生产基地,现在几乎每天都要从这里空运川菜原辅材料和新鲜蔬菜到深圳去,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川菜绝对正宗。” 公司营运中心副总监徐雷表示。
和巴蜀风公司一样,位于安德镇的成都现代工业港安德园区内还有众多企业:丹丹豆瓣、中国味千集团、红杏酒家、老房子、棒棒娃、高福记……这些知名餐饮品牌的生产厂家就有52个。与之配套的是川菜产业化基地:2万亩农副产品和蔬菜种植基地,占地100余亩的农副产品商贸市场,800余亩的珍稀食用菌种植基地,1.5万吨的气调库保鲜库……整个安德镇以及周边地区就象一个大工厂,而豆瓣、辣椒、茄子、蘑菇……这些纯粹的农产品在工业的发展模式下,竟然在这里做出了大产业。目前,园区一期2平方公里已实现“满覆盖”,企业投资总额已达16亿余元,今年园区的税收预计能达到4000万元。强大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唐昌镇的榕珍菌业、安靖镇的投资额达6亿元的海霸王等项目……目前该县已引进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百家。而3平方公里的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全部形成后,可以带动15万亩以上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工业化模式在为传统农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让周边的农民尝到了现代农业的甜头:农民租一亩地给企业搞种植,每年能获得1500元左右的租金;进入园区和基地打工,每人每年平均有8000到10000元的工资;在家接企业订单自己的种植的,每年能获得5000到6000元的收入;此外“
“统筹城乡发展,用工业化的模式发展现代农业”,郫县的成绩生动地诠释了成都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这一纲领。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成都市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