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情 新政 热评 三权 特别关注 特产特养特业 乡村振兴 智慧新农

视图拮要

旗下栏目:

有钱建、没钱管,农村“亮点工程”成了“荒草园”!

来源:《半月谈》2019年第8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30
摘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开始时投入大、样子好,但因后续缺乏投入、管护,有的已经荒废了。 亮点工程成了荒草园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开始时投入大、样子好,但因后续缺乏投入、管护,有的已经荒废了。

有钱建、没钱管,农村“亮点工程”成了“荒草园”!

 

“亮点工程”成了“荒草园”

中部某省的一个山区农村,村口牌楼东侧的一座公园内的景观已多处破败。

一名78岁的村民告诉记者,这里原先就有一座村委会建成的凉亭,村民们喜欢在这里聚集。2015年,第一书记到村里任职,和村干部商量把这里修建成公园,让村民能在这里休闲,也美化了乡村。

“当时就在村口东边建设风车、水车、喷泉,还建了鱼塘。”村民说,风车是米黄色的,水车在流水冲击下还能转动,但三四年过去了,风车成了灰白色,水车也没有流水可用了,喷泉也不喷水了。

据了解,当时修建这座公园花了大约30万元,全部由驻村扶贫工作队出资。由于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缺乏后续管护,原本漂亮的公园就变得如今这样破旧不堪。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其他一些地方。西部某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为每村配备了垃圾箱,家家门前添置了垃圾桶,每个乡镇也配备了多台垃圾车。

该县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垃圾收集后,因为他们村没有垃圾车,只能到临近村去借。“靠人情借车倒垃圾,大家慢慢就没了积极性,整齐的垃圾箱就变成了垃圾山,堆得实在看不下去了再去借车。”

有的村虽然配备了垃圾车,仍旧没有走出垃圾处理难的困境。“配了垃圾车和垃圾桶,却没有解决油钱,垃圾车只好长期闲置。”一名村干部坦言,村集体经济较薄弱,根本无法负担垃圾车日常运转的花费。

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营运成本一直是困扰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难题,这导致一些乡村不仅没能持续“美丽”,还出现了“倒退”,影响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

北方某村在农村厕改中统一修建了双瓮漏斗式新厕所,还配备了一辆抽粪车,但由于抽粪车使用一次成本太高,村民渐渐又用回了传统旱厕。

西部某镇耗资100万元修建了污水处理站,作为上级检查和环境整治的“亮点工程”,在围栏围起的污水处理站能看到各种展示牌。但由于缺乏运营维护费用,该处理站建成几年却未能启用,早已荒草丛生,被当地群众戏称为“荒草园”。

有钱建、没钱管,农村“亮点工程”成了“荒草园”!

 

一些地方投入不少,但效果有限

在一个出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荒废的村子里,一名村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决定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考虑太多,导致部分项目没能发挥预想的作用。这件事也让他反思,假如再商量美化乡村,他肯定不会像之前那样只顾建、不顾管,会把后续管护纳入统筹考虑。

记者走访多地发现,一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不注重系统规划和长期营运计划的制定,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有的项目实施者想当然认为村集体会承担管护责任,而实际上,当前不少村庄缺乏集体产业作为经济支撑,集体收入微薄,有的甚至没有集体收入,管护经费、人员匮乏成为普遍性问题。

专家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需要的是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而不仅仅是一个个零散的项目带来的表面、一时的美丽。一些地方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当成面子工程来做,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和长效运营机制,结果不但未发挥作用,还劳民伤财。

西北某山区村为了整治污水横流乱象,修建了盖板渠,将污水从地上转入地下,但渠的尽头是村边的池塘。没几天,这个池塘就成了新的污染源。“只要不流到自家院子,流到哪去就没人管了。”该村一名村民说,这样的美丽乡村还是“半拉子”。

“就现阶段来说,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初级水平。”一名乡长说,很多村庄面貌有所改善,如村子外墙面都统一翻新,有的乡村建设得具有乡土风情,个别村建成规模或大或小的景观,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但农民多数还是旁观者,没有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角。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只有符合广大村民的意愿,才能让广大村民满意,让村民从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否则,很难调动起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维护的热情。”该乡长说。

记者了解到,当下政府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确实较多,有些地方只是简单地投入资金,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指导,在建设模式的总结探索、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长效运营机制和相关标准制定等方面发力不足,造成美丽乡村建设“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看似投入不少,实则效果有限。

有钱建、没钱管,农村“亮点工程”成了“荒草园”!

 

破解管护难题,须激发乡村内生力

针对“重建设、轻管理”问题,基层干部表示,要探索长效管护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和维护;同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探索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巩固和持续扩大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江西省横峰县莲荷乡党委书记刘永峰说,只有让村民成为建设自己家园的主体,让他们参与,使他们最大程度获益,他们才会在建设和后续管护中更加上心出力。他建议,美丽乡村建设可引导村民自筹部分资金,政府按比例配套,吸引民营企业、能人乡贤等各方力量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同时,创新农民参与引导机制,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管护,支持农民承接村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做到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专家表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市县两级政府要优化支出结构,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资金纳入预算;县级财政要统筹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相关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当然,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仅仅依赖外来资金 “输血”,还需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实现自身“造血”。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村庄让环境养护有红利,生态环境成了增收土壤,不仅激发了乡村经济活力,也让美丽乡村建设后期投入和管护资金有了可靠保障。

有钱建、没钱管,农村“亮点工程”成了“荒草园”!

 

本文来源:《半月谈》2019年第8期(记者:魏飚 李浩 熊家林)

责任编辑:
0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