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平顺县审计局对全县2007至2008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千方百计优先保证教育投入,逐步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教育经费逐年增长,财政逐步完善了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保障机制落实较好,教职工工资基本能按时发放。同时,依靠政府投入,全力实施“两区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工程,校舍面积大幅度增加,危房比例大幅度下降。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力推动了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面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县从“以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工资由财政统一发放,公用经费、危改资金等由财政统一安排,经费投入更加合理。2007、2008两年财政教育经费拨款15079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反映),保证了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和中小学校正常工作运转。尤其是两年投入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含项目校建设)688.5万元,使全县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校的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等校舍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两年新建寄宿制中小学校11所,并对87所中小学校舍进行了维修;两年投入寄宿制贫困生补助资金280.38万元,使5309名寄宿制贫困生获得了救助。此外,电教费、教育附加等支出也都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益。
逐步落实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办学条件得到提高,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先后撤并了112所小学和中学,优化了教育配置,整合了教育资源。同时利用上级项目支持,新建、改建、维修了部分学校教学办公楼。农村中小学全部实施了远程教育项目建设,2007、2008两年共建多媒体教室10个,配置电脑40台,添置图书300万元,配制课桌凳1200套,购置实验器材15万元。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促进了全县义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逐步完善。2007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全县教育实情,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设立了专户。坚持“以县管理、统筹分配”的原则,在确保各类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础上,集中财力办大事,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化一些规模学校的资源配置,同时兼顾偏远贫困山区学校。资金安排上,将原地方预算安排的资金重点用于校舍维修、教师工资激励机制、教学仪器和图书购置。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在分配上采取按教学点、学校规模、学生人数、教职工等项目直接下达各校,县集中安排使用的资金主要用于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校舍维修等。县科教局2007年起建立了教育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实行中小学经费“校财局管”(包括10所中学、2所县城小学和农村12所中心校),将中小学校的一切财政性教育经费全部通过核算中心进行管理、核算和监督。运行方式是经费由县财政以文件形式下发科教局核算中心,然后由核算中心通知各校到财政拨款,经费支出到核算中心审核报账。具体操作中实行“四审”制,即学校负责人、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人、记账员四审核制度。学校使用的每一笔资金都要经过核算中心的监督审批,对不合法的原始发票一律不予受理。核算中心从账目管理、票据使用到各学校账务的处理程序都建立了严格的审核程序和制度,统一了会计科目、会计处理办法、结账时间。以县管理、统筹分配和“校财局管”的实行,使教育经费得到有效保障,有效杜绝了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等现象,保证了学校正常运转,保障了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也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了学校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此外,“校财局管”在规范会计工作程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改变了各学校的财务混乱状况,规范了学校的财务行为,使得学校管好用好经费,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李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