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四大机制 增强发展活力 破解丘陵地区农民增收难题 中共南充市顺庆区委书记 陈修鹏 顺庆辖20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幅员面积555平方公里,人口6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占44%;耕地面积19.6万亩,人均耕地仅0.7亩,系典型的农业小区。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三个推进”的要求,着眼“服务城市、致富农民”,大胆创新机制,加快发展城郊特色高效农业,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农民自主、龙头带动、金融支持、集约经营”的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200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7.53亿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3912元,增收625元,分别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高81元和189元。荣获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服务保障机制,找准党政角色定位 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切实转变党委、政府角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了四个“到位”。 一是引导发动到位。我们立足于区位区情、产业优势,尊重群众意愿,制定了“百村四带”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让每一个乡镇干部都知晓了发展方向,每一家农户都找准了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项目,每一个农民都明白了发展要靠自己唱主角的道理。区、乡两级政府多次组织农民外出考察,激发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全区上下发展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比如大林寺村建设产业园区,先后有107户农户报名参加,最终确定了57户入园发展,未入园的农户强烈要求政府尽快再建类似园区,实现增收致富。 二是公共设施到位。搞好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责所在。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支农力度,2007年三农投入达1.4亿元,增长41%。建成芦顺路、搬凤路,解决了沿线6个乡镇7万名农民出行难问题。完成村道路297公里,占“十一五”规划的55%。实施安全饮水行动,解决了5.45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是市上下达任务的260%。以水、路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产销服务到位。开展“农技人员助农增收”活动,选派126名农技骨干,蹲点产业大户、龙头企业、园区和基地,对产前规划、产中技术、产后销售实行全程服务。搬罾镇干堰塘村油菜苔生产高峰时产品滞销,区蔬菜办女干部张益萍亲自到南门坝蔬菜市场,多方联系蔬菜贩运大户,在大户帮助下,将油菜苔运销成都、重庆等地,令农户万分感动。 四是组织保障到位。推行“支部+协会+农户”的园区党建工作模式,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支部建在协会上,党建与产业共融。进一步提高村三职干部待遇,实行养老保险,解决后顾之忧,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举办乡镇、村社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开展乡风文明评比活动,为全区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创新生产发展机制,促进农民快速增收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在示范村的确定、发展方式的转变、龙头企业的培育上进行了大胆探索。 一是竞争立项确定示范村。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发展重点向新农村示范村倾斜,在示范村的确定上实行竞争立项,2007年,通过各村申报、实地考察、上台演讲、现场打分,从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