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从年初开始起草、被称为“十二五”时期“种业新政”的改革文件,至今仍在相关部委之间打转。为此,牵头方农业部不得不通过修改准入门槛的方式“曲线救国”。 据该文件最初意见稿显示,上述新政的核心内容在于彻底剥离科研育种事业单位与种子企业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一是财政资金不再投入前者的竞争性研发项目,二是支持和引导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来自农业部的知情人士透露,由于进展缓慢,农业部拟先行以修改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办法,来敦促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按照该办法,杂交水稻和玉米种子企业注册资本从5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一体化农作物种子企业则从原来的3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该办法实施后,全国8700多家种子企业预计将有逾九成被迫出局,几乎全是中小企业。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佟屏亚评价称,这种通过行政命令和手段、凭借一纸文件想彻底改变中国种业现状格局的做法,看起来是“快刀斩乱麻”,实际上明显有失公平。 政策难产 “种业新政”的全称为《关于加快推进种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今年5月,上述农业部知情人士曾透露,国务院将于8月推出该《意见》,由农业部负责牵头起草。 由于文件内容涉及到国家多个部委,按照国务院的安排,从年初开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就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联合商讨文件的相关内容。 《意见》事关中国种业改革的一些重大政策,例如国家将通过税收、信贷、科技项目激励等优惠政策支持种子企业发展,并“在重点培养5家至6家大型种子公司的基础上,通过兼并和重组等市场手段,最后实现国内大中型种子生产企业不超过50家的局面”。 《意见》还明确,将调整国家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在国家农业技术研发体系中的分工和定位。具体是,“经过3年至5年的过渡,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将不再向公益性科研单位投入竞争性的育种科研研发项目”,“3年过渡期内将彻底剥离依托于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和大学的种子公司”。 不过,由于多部委利益之间的冲突较大,特别是《意见》中涉及到科研机构改革方面受阻最大,导致其被迫一再推迟出台。就目前来看,种业新政推出仍无明确时间表。为此,农业部准备先行以修改种业准入门槛的办法,来敦促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并将于近期对外发布经过重新修订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大幅度提高了种子企业的准入门槛,特别将杂交水稻和玉米种子的生产和经营企业注册资本从原来规定的5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责成由省级种子管理站负责审批;将育繁推一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