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于煤炭市场持续疲软,市场煤和重点合同煤价格十分接近,为呼吁多年的煤电联动创造了契机。而日前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煤炭中长期合同管理办法》,将取消电煤重点合同,代之以中长期合同。而中长期合同煤价由煤电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国家不设置基础价格。与此同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再次发布预测报告,建议实施煤电价格并轨。 种种迹象表明,煤电联动或许真的不远了。 中电联再提煤电价格并轨 全球经济不明朗,中国工业未能幸免,作为工业命脉的煤炭价格也渐入低谷。“以往,市场煤比重点合同煤价格会每吨高出200元左右,但今年的煤炭价格一落千丈,二者的价格逐渐逼近,煤企大幅亏损。”河北某煤炭企业负责人甄先生告诉记者。 中电联也注意到了这个市场契机,适时地再次提出呼吁多年的煤电联动。近日,中电联发布《2012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及全年分析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煤电价格并轨要以深化电价改革和保障铁路运力为先导,完善煤电联动政策,所有电煤重点合同转为中长期合同,大部分市场煤合同转为中长期合同。报告首次公开表明了电力系统对煤电价格并轨的态度,也再次将煤电价格并轨摆到桌面上。 据记者了解,电煤是煤炭的主要品种之一,占煤炭总量的八成左右。2012年,重点合同电煤已经从最初的占电煤总量的70%降到30%左右。 “中电联提出的煤电联动政策,其核心就是希望煤炭价格能够市场化,但由于国内物价指数CPI涨幅一直偏高,对煤电联动政策的落实十分不利。”电力资深人士赵先生对记者表示,不过就目前而言,中电联选择的时机十分恰当,目前的CPI一直在低位徘徊,打消了电企怕实施联动后电价受到国家发改委挤压的顾虑。 “但国家需要平衡各方面利益,所以落实煤电联动不会一蹴而就。”赵先生说。 中电联报告也指出,煤电价格并轨是深化电力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完善市场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推进电煤价格并轨:一是完善煤电联动政策,清晰明确煤电联动的触发启动点,加快形成客观反映国内实际到厂煤炭价格指数,取消燃煤电厂自行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政策,在电煤价格涨幅超过一定幅度的情况下同步实行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联动;二是所有电煤重点合同转为中长期合同,大部分市场煤合同转为中长期合同,其电煤运输全部列入国家重点运输计划且将运力主要配置给发电集团,铁路部门优先调度安排电煤运输。 煤电联动:电企不急煤企急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也传出了煤电联动的消息。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煤炭中长期合同管理办法》:一是取消电煤重点合同,用中长期合同取而代之,中长期合同期限在2年以上;二是中长期合同价由煤电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即国家不设置前置性基础价格,价格由企业自主协商;三是电煤价格改革除了电煤并轨机制外,铁路运输和电价也有配套措施。 煤电联动已有落实的迹象,但是就如今的行情而言,现在是“电企不急,煤企急”。“现在,煤炭的市场价格和重点合同价格基本相同,这与前几年的煤炭行情不能同日而语,所以,煤炭企业特别希望实施长期合同,缓解煤企压力,这样对煤企而言有所保障。”甄先生对记者表示,而电力企业目前过多的是观望,大部分电企都有大量煤炭库存,所以并不着急要求实施煤电联动。“电力企业积极要求实施煤电联动的光景短期内是不会重现了。”甄先生对记者感叹道。 “从短期看,实施煤电联动会对电力企业不利,尽管市场煤和重点合同煤价格已经很接近,但还是有差距的。”业内人士表示。 目前,煤炭企业生存十分困难,进口煤的大幅增加也令煤炭行业倍感压力。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进口煤4040万吨,占国内产量27.4亿吨的1.47%,净进口503万吨更是微不足道。但2009年,中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净进口10344万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3.4%。2010年和2011年,中国净进口煤分别为14580万吨和20753万吨,分别占当年原煤产量的4.5%和5.9%。2012年上半年,中国净进口煤13404万吨,占国内原煤产量19.1亿吨的7%。 |